专题专栏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我市首次林下试种大球盖菇成功

发布日期:2025-03-10 08:07浏览次数:文章来源:  未知

 

工作人员观察记录大球盖菇生长情况。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琴文/图

3月5日,记者从南充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获悉,该所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近日传来喜讯——我市首次林下试种大球盖菇成功。这一成果标志着南充市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取得重要进展,为全市推动林地资源高效利用、提升林业综合效益提供了重要示范。

大球盖菇破土而出生长盛期即将到来

近日,记者在位于顺庆区新复乡七坪寨村的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内看到,一片翠绿的竹林下,一朵朵棕红色伞盖的大球盖菇破土而出,收获场景煞是喜人。

看着基地里破土而出的一丛丛大球盖菇,市林科所科研技术人员沈玉繁脸上浮现出喜悦的神情。在查看了基地大球盖菇生长情况后,沈玉繁紧接着就和同行技术人员陈春艳开始大球盖菇数据测量记录。“这一株单菇重量66克,全长12厘米,柄长8厘米,柄粗1.21厘米,菇盖直径2.25厘米……”沈玉繁拿出游标卡尺、计重器等工具进行测量,陈春艳在一旁进行记录。

“我们每周要过来四五次,密切观察菇的生长情况,随机选取部分菇进行测量记录。”沈玉繁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大球盖菇种植面积约一亩,菌种于去年10月播种,目前处于生长初期,随着气温回升,生长盛期即将到来。目前基地7天鲜菇采摘量150公斤左右。“大球盖菇鲜菇食用口感佳,很受市民喜爱,试种成功后给林农带来的经济效益很不错。”沈玉繁说。

沈玉繁介绍,大球盖菇适宜温度在15至20摄氏度之间,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其生长周期与林木休眠期互补,能有效利用林间空地资源。“通过‘林木遮阴保湿+菌菇废料还田’的循环模式,既无需额外占用耕地,又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每年每亩林地可增收鲜菇1250公斤以上。”南充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专家表示,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效益。

开展竹林循环经济研究有效利用林间空地资源

据悉,2024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市林科所结合丘区林业发展实际,选择在林下经济方向开展探索,经过充分调研,与省林科院“联手”,启动竹林循环经济作物配置技术研究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旨在结合我市林业产业的现状和优势,通过“竹笋培优”和“林下增效”两大工程,充分利用竹林空间和林下生态环境,采用林下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食物生产,提高竹林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该项目通过种植大球盖菇,形成“竹林—菌类”循环复合经济示范点;以竹林复合经营为切入点,开展“竹+菌”林下仿生栽培试验,探索经济环保的“竹+菌”培养基料;在出菇后对林地土壤质量进行诊断与分析,确保生态循环的可持续性。

基于试种成功经验,市林科所下步将通过建立“科研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推广体系,开展技术培训、提供部分菌种等。“大球盖菇采摘周期预计到4月底,大球盖菇种植结束后,就可以采收竹笋,竹笋采收周期为5到10月,竹笋采收结束后我们又将在林下试种黄精中药材,这样最大限度利用林地空间,提高土地单位产值。”市林科所副所长易锐介绍,南充市现有森林资源面积782万余亩,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面积逾百万亩,若被充分利用,预计每年可新增林业产值上亿元,有效助力农户增收。

“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将林下经济培育成乡村振兴新引擎。”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林药、林菌、林禽等多元林下产业的协同发展,南充正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绿色崛起之路。

0817-2719266

17694807098

备案号:蜀ICP备2020030241号-2

  • 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


    关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