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外籍老师体验包饺子。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奎文/图
“做工精美、人物服饰绚丽、造型栩栩如生,让人眼花缭乱。”1月6日下午,来自西华师范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在参观王皮影博物馆后,忍不住感叹道。
1月6日至7日,丝路青年交流节系列活动之“我在阆中过腊八”——在川留学生、外籍教师体验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世界与四川大讲堂”活动在阆中举行,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留学生代表、外籍老师在这里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以及厚重的春节文化底蕴。
此次活动由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四川省教育厅、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南充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四川省教育对外交流中心、阆中市人民政府承办。
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呈现春节文化独特魅力
6日下午,参加活动的在川留学生代表和外籍老师先后来到阆中丝毯博物馆、王皮影博物馆、贡院、汉桓候祠参观。“阆中丝毯蜚声中外,采用上等桑蚕丝为原材料,经缫丝、染色、编织、片剪、整修、清洗等七大工序、七十二道环节精制而成。作品每米经纬线达1000余根,每平方米手工编织打结上百万个。这项手工编织技艺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丝毯博物馆,讲解人员向他们讲解道。听到这里,参加活动的在川留学生代表和外籍老师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感叹:“了不起,了不起!”
在王皮影博物馆,只用一盏灯和一片白布,伴随独特的唱腔,便把一个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留学生代表和外籍老师在领略到这项非遗的独特魅力后,连连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奇。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一名留学生说。
今年春节,是中国春节申世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参加活动的留学生代表、外籍老师还在阆中体验了穿汉服、包饺子、贴窗花、写福字、写春联等传统民俗,感受中国地道的春节文化和年味。
“将肉馅放在饺子皮中间,在饺子皮边缘沾一些水,再将饺子皮对折捏好……”特别是体验包饺子时,工作人员一边包饺子一边讲解:“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中国古代的元宝,所以在中国农历新年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寓意……”
在工作人员示范下,这些留学生代表、外籍老师很快便掌握了包饺子的要领,试着包了起来,不一会儿,案台上摆满了如元宝、钱袋、帆船等各式各样的饺子。看着自己的成果,留学生代表、外籍老师纷纷拍照并分享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开展大讲堂活动让外国友人了解春节文化
在活动中,这些留学生代表、外籍老师还身着汉服,参与舞龙舞狮、张飞巡城、木偶变脸等丰富的春节民俗活动,体验中国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7日上午,在“世界与四川大讲堂”活动中,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有着“汉服博导”之称的蔡尚伟,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春节的起源,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他讲述了春节从古代祭祀、岁首庆典的庄严仪式,到现代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的温馨习俗的变迁历程,生动而立体地描绘了春节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不仅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日子,更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蔡尚伟还分享了全球视野下的春节文化,特别讲解了在文明互鉴的背景下,春节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家文化等深刻内涵,进一步加深了留学生代表、外籍老师对春节文化的认知。
杨兰玲(前)带领老人们在地里摘茄子。 ●李同周文/图 7月22日清晨,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的后坡菜园,生机扑面。72岁的李婆婆踮脚摘下紫亮的长茄,7...
村民正在采摘李子。汪泽民摄 盛夏时节,蓬安县福德镇北斗坪村的李子迎来丰收季。7月15日,笔者走进北斗坪村李子园,只见绿浪翻滚,嫣红饱满的李子压...
梁小平正将油蟠桃装箱。 梁小平 返乡种桃20余年。他创办的小平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农场,个人获南充市返乡下乡创业明星等称号。 ●贾新玥文/图 近段...
开始蓄水的红花沟水库。 7月10日,仪陇县水务局协同永光镇政府、相关单位,邀请行业专家,对红花沟水库开展下闸蓄水阶段验收工作。经过严格评审,红...
联系我们
电话:0817-2719266
传真:16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99号“恒河罗曼威森”11楼。
邮编:637000
邮箱:1103197942@qq.com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