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因地制宜造农机 助力粮油好“丰”景

发布日期:2025-08-11 08:52浏览次数:文章来源:  未知

 

作业中的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

●目前,全市已推广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等适合本地土地耕种的农机1600余台(套),80余万亩土地用上免耕浅旋、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

●一乡(镇)一配件库、一村一维修点,零件坏了,乡(镇)上就能调;机器出问题,村头就有师傅修,维护成本降低40%

●南充的“本土”农机在遂宁、广安、绵阳等地推广效果也非常好。仅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今年在绵阳的销量预计就超过100台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易立权文/图

8月7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南充以“地方需求牵引、高校技术赋能、企业量产转化”的三方协同机制破题,破解了外地农机在南充高粘湿土壤里“水土不服”的困局,“量体裁衣”打造宜地农机,为粮油丰收筑牢根基。目前,全市已推广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等宜地农机1600余台(套),80余万亩土地用上免耕浅旋、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丘陵山地里的农机轰鸣,奏响现代农业丰收序曲。

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机轰鸣奏响丘陵丰收曲

日前,嘉陵区大通镇的田野里,南充红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400多亩水田里,水稻在微风中舒展腰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公司负责人、农场主姚杨望着长势良好的水稻绵延向远处,难掩欣喜:“今年这季水稻长得好,加上之前的那季油菜,又是个丰收年。”

红阳生态的400多亩水田实行的稻油轮作,前一茬油菜总产量达9.1万公斤,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增产3万余公斤。姚杨说:“去年播种时用上的‘本土’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真是立了大功。”

这款农机是南充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耀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耀农公司)三方联手的成果。他们针对南充等川东北地区的土壤粘性、丘陵地形、湿润气候以及作物品种量身打造,一亮相就成了农户眼里的“香饽饽”。

“这机器进了田就像‘全能选手’,旋耕、开沟、起垄、施肥、播种,五道工序一次搞定,一小时能种5亩多。换成人工,几十号人忙一天也未必能行。”姚杨指着仓库里的农机说。

更让他满意的是机器的“本土”适应力。“外地机器在咱们这粘湿土里就像‘穿鞋踩泥’,旋耕深浅不一,开沟歪歪扭扭。现在这款‘本土’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作业后,垄高、沟深、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后期机器作业顺顺当当。”

良种配良机,效果加倍。姚杨的基地种上“庆油8号”油菜,加上高标准农田的“底子”,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效应彻底释放。“以前每亩最多收150公斤,今年冲到227公斤!算下来,光节本增效就超15万元。”姚杨说。

这样的变化不止在大通镇。目前三方研发的农机中,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已大面积推广,另有两款在试制中:粘湿土壤边开沟机,与普通中直开沟机不同,其为侧边开沟,更接近田边,更利于排水;小籽粒轻量化割台,比普通割台轻100多公斤,高效低损,比市面同类型低损3%左右。

随着1600余台(套)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等宜地农机扎根田间,80余万亩土地用上免耕浅旋等技术,今年夏收中,南充多个县(市、区)的小麦亩产突破600公斤,最高达674.31公斤,刷新丘陵区小麦高产纪录。农机轰鸣里,奏响丘陵丰收新乐章。

为何量身定制?破解丘陵农机“水土不服”困局

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办公室里,站长杜晓宇捏着一撮深褐色的土壤,在指间搓捻着。“你看这土,攥一把能成团,松开还粘手——这就是南充的‘特色’,高粘湿。”他指着窗外连绵的丘陵,“再加上多雨气候、起伏地形,外地农机过来,就像‘外来客’到了陌生地,浑身不自在。”

杜晓宇跑遍了南充的田间地头,农户们的吐槽他记得真切:“以前用外地的播种机,开沟深了陷泥里,浅了排不了水;起垄矮了,雨水一泡苗就烂;行距不均,后期机器根本进不去。”油菜种植尤其明显,播种质量上不去,产量自然打折扣。

除了“干活不顺手”,维护更是老大难。“以前农户买的农机,牌子杂,坏个零件,找同款配件很麻烦;机器卡壳,厂家技术员远在千里外。”杜晓宇说。

这些“痛点”,正是南充下决心搞“本土”农机的初衷。

作为研发方,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雷小龙副教授认为,“机器得跟土地‘认亲’,才能帮上忙。”三方协同搞研发时,他们把“适应力”放在第一位——土壤粘湿,就强化旋耕刀的耐磨度和排泥设计;丘陵起伏,就优化机身转向灵活性。

如今,顺庆区的农机仓库里,统一涂装的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整齐排列。“标准化生产后,单台成本降了15%。”耀农公司总经理赵飞指着墙上的售后网络图说,“我们建了‘一乡(镇)一配件库、一村一维修点’,零件坏了,乡(镇)上就能调;机器出问题,村头就有师傅修,维护成本降低40%,农户用着踏实。”

三方机制如何运转?解码“产学研”协同创新链

“仪陇县土壤样本粘性跟嘉陵区不一样,得把南充全市的土壤粘性数据再更新下,耀农公司的旋耕刀硬度也需要跟土壤数据对应。”日前,赵飞接到雷小龙的田间会诊邀约。这样的互动,在“地方+高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中已成常态,正是这条创新链让“本土”农机从图纸走向田野。

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们常年穿梭于丘陵间,记录3000多个采样点数据,形成“农业需求白皮书”。数据显示,南充丘陵区地块平均坡度12度,比华北平原高8度;土壤含水量25%至30%,比黄土高原高近一倍,这些数据成为研发“导航图”。

四川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雷小龙这些专家们经常性开展讨论,针对南充的气候、土壤等情况,对农机的播种深度、播种器的齿轮参数等进行多轮修改。这种“农机跟着农艺走”的研发模式,让每一项技术创新都紧扣田间实际。

耀农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每台播种机在公司数据库中都有对应的“身份卡”,记录投放乡镇、适配土壤、维保记录等信息,公司对不同工况机具针对性地进行拆装,诸如破土圆盘耙、覆土镇压装置、边库旋耕刀等选配部件。

“研发——测试——改进”循环已成固定流程。一款农机从立项到量产,至少经5个县(市、区)田间测试,收集200多条农户反馈。今年初的第三代油菜播种机,开沟器角度调整17次,从30度到45度,只为在粘湿土壤中高效作业。

农机造出来,还得让农户用好。顺庆区搬罾街道农机培训基地每月有两场“田间课堂”:技术员拆机器教换易损件;教授带大家在模拟地块练习,直到能精准调出适合本地土壤的参数。

协同创新效应不断扩散。南充的“本土”农机在遂宁、广安、绵阳等地推广效果也非常好。赵飞告诉记者,仅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今年在绵阳的销量预计就超过100台。“该机械配套了土壤条件和生产规程相关技术,用户反馈使用效果佳,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农作物产量。”赵飞说。

“农机是农业现代化的‘鞋’,这鞋得合脚才跑得快。”杜晓宇望着田野里的“本土”农机,眼里满是期待。丘陵大地上,三方协同的创新种子正生根发芽,孕育更多丰收希望。

0817-2719266

17694807098

备案号:蜀ICP备2020030241号-2

  • 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


    关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