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南充萝卜:从河滩地“长”出的大产业

发布日期:2025-04-28 08:52浏览次数:文章来源:  未知

 

利用大型机械,工人们在蓬安中坝采收萝卜。

●刘永红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易立权文/图

嘉陵江畔,白萝卜缨子在春风中翻涌成绿浪。在蓬安县锦屏镇中坝社区的千亩萝卜基地,南充春俊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冬春蹲下身,扒开土层捏了捏刚出土的“春不老”萝卜:“你看这表皮光滑、根形匀称,上周刚装了32吨发往日本,那边超市都抢着要。”

不只是蓬安,截至目前,我市建成以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沿岸县(市、区)为重点的萝卜优势产区(基地)6万余亩。全市南充萝卜播种面积19.8万亩、产量89.5万吨。从河滩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餐桌,南充萝卜用20年时间完成逆袭,勾勒出丘陵地区农业全链振兴的生动图景。

规模化种植:从“零散田”到“产业带”,河滩地长出“聚宝盆”

蓬安中坝种植萝卜的历史悠久,2012年,外地经商的黄冬春回到家乡,联合村里的萝卜大户成立了蓬安县冬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拉开了规模化种植的序幕。如今,南充萝卜不仅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4月16日上午,在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一块试验田格外显眼,淡紫色、绿色、红色,长的、圆的、棒型、椭圆型……50多个品种的萝卜在此接受“考验”。黄冬春介绍,合作社持续加大品种选育力度,从国内外引进美玉9号、美根808等优质品种,通过试验田筛选出最适合当地水土的品种,为品质提升奠定基础。

标准化种植是中坝萝卜的“金字招牌”。翻土40厘米以上深度,起垄高度25厘米、宽度80厘米、间隔10厘米,播种株距12厘米……一系列精确到厘米的标准,让萝卜幼苗存活率达97%以上。拖拉机驾驶室里的小册子,详细记录着每茬萝卜的种植流程,从播种、施肥、用药等环节都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合作社还将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了“耕整——起垄——播种——植保机械化”,仅施肥播种一体机每天就能完成80亩播种,无人机植保覆盖整片农田,除采收外全程机械化,人工成本下降20%,亩均产量提升5%。

如今,嘉陵江沿线的萝卜规模化种植已成常态。南充依托6万余亩沙质河滩地,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体系,推行“五统一”标准化种植,从翻耕深度到播种株距,从有机肥施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都有统一规范。每块田的施肥时间、用药种类都记录在案,实现全程可追溯,出口日本的订单年年增长。高坪区青居镇1500亩萝卜基地,2024年机械化作业让产值突破500万元。

政策“组合拳”为规模扩张保驾护航。近年来,南充市扎实开展农业特色优质发展行动,涉农资金积极支持南充萝卜基地建设、主体培育、产地加工、品牌打造等。全市规模种植主体达50余家,曾经易受水涝的河滩地,如今变成了户均年增收1.2万元的“致富田”。

拓市场创品牌:从“无名菜”到“国际范”,小萝卜闯出新天地

在春俊农业的分选车间,直径8厘米以上的“百宝2号”萝卜被单独装箱,这些是即将出口俄罗斯的“大个子”。“出口日本的‘迎冬二号’要求更严,农残检测精确到0.01毫克/千克,需要大量使用有机肥,每个能卖1.4元,是国内市场价格的3倍。”黄冬春指着墙上的出口备案证书说。

品牌建设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南充打造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模式,四川好土优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蓬安春俊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蓬安县长梁乡绿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了“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平台,培育了“绿隆园”“春俊农业”“好土有土”“蓬朗”等企业品牌,“南充萝卜”名片更加响亮。

在中坝萝卜的包装上,二维码里清晰记录着种植地块、施肥时间、检测报告,北京超市的货架上,这样的“透明萝卜”比普通产品溢价多出40%。

电商渠道更让萝卜插上“云翅膀”,春俊农业通过成都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每天发车量达到3辆,4个月销售额突破270万元,曾经藏在乡间的“土疙瘩”变成了直播间里的“网红货”。

国际市场的开拓更显智慧。针对不同国家需求定制品种:俄罗斯人偏爱耐储存的“百宝2号”,韩国人钟情青皮脆甜的“太子萝卜”做泡菜,日本人则需要条形均匀的“迎冬二号”做料理。

去年11月,蓬安县沿嘉陵江15000亩白萝卜种植基地整体完成海关出口备案。这是南充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南充海关推出的又一项合作举措——出口种植基地区域备案新模式。

该模式以蓬安白萝卜种植基地为试点项目,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发挥行业主管资源优势,对蓬安县沿嘉陵江白萝卜种植企业、合作社等主体进行初步筛选和打包推荐。在此基础之上,南充海关按照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标准及目的国家(地区)要求提供技术支持,指导项目内企业在农业投入品使用、产品追溯体系以及有害生物疫情疫病防控等方面达标合规,整体符合备案条件要求,通过备案审核。

深加工延链:从“卖原料”到“全链赚”,一根萝卜“吃干榨尽”

在仪陇县中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清洗、切丝、腌制流水线开足马力,刚收购的双胜镇萝卜经过13道工序,摇身变成真空包装的萝卜干,身价从0.5元/斤涨到3元/袋。

去年,中味食品跟仪陇县双胜镇勇旗专业合作社合作,签订了1000亩萝卜的种植协议,“我们实行0.6—1.4元/公斤的托底价格收购,市场价高于托底价格时,专合社可以自由销售卖高价,行情不好时,我们托底收购,避免因为低价萝卜滞销。收购来的萝卜,我们加工成萝卜干,主要销售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公司副总经理罗玉平揭开腌制池,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下一步还要上冻干生产线,把萝卜做成高端蔬菜脆片,出口到东南亚。”

延链补链让产业附加值节节攀升。南充引培5家深加工龙头企业,构建起“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新鲜萝卜按大小分级,大的出口鲜销,中的做成泡菜、萝卜干,小的计划提取萝卜硫素用于保健品,就连萝卜叶都被制成饲料。

科技赋能让加工环节更“聪明”。南充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与交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味食品、常丰农业、阆味香食品等企业引进萝卜干、泡菜精深加工线,发展适路畅销产品。计划开发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使萝卜脆片保持营养成分,保质期延长至18个月;拟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萝卜益生菌饮料,打造网红饮品。

“以前卖原料每吨800元,现在加工成终端产品每吨能卖到8000元,产业链延伸有效带动了价值链提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0817-2719266

17694807098

备案号:蜀ICP备2020030241号-2

  • 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


    关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