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秀刚察看幼蚕长势。张良摄
●李果张良
近日,笔者从南部县总工会获悉,第三届“南部工匠”评选活动已于日前落下帷幕,5名工匠获命名并受到表扬。来自四川腾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中级农技师、技术总负责人蒲秀刚便是其中之一。
勤奋钻研成就“技术达人”
5月30日,南部县黄金镇南天洞村蚕桑产业园内,十多名蚕农正根据白僵蚕大小进行分类筛选,大大小小的簸箕里铺满密密麻麻的白僵蚕。
“蚕幼虫感染白僵菌而病死的干燥尸体就是白僵蚕,亦叫‘姜蚕’‘天虫’,有祛风泄热、解毒止痉、化痰散结、通经活络等功效。”蒲秀刚一边察看幼蚕长势一边介绍,2012年他回乡发展蚕桑产业,提出了人工规模养殖白僵蚕的构想。
万事开头难。从传统丝蚕养殖向药用白僵蚕养殖转变,蒲秀刚的探索之路历经重重难关。“以前,大家在养殖过程中发现有少量的幼蚕被白僵菌感染才会出现僵化。”蒲秀刚说,然而大规模、专业化养殖白僵蚕,技术上难度不小。那段时间,蒲秀刚白天泡在养殖园,摘桑叶、喂蚕、观察长势、记录数据……精心照顾蚕宝宝。晚上回到房间,整理分析数据、阅读养殖书籍、上网查阅资料,经常忙到凌晨。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蒲秀刚终于成功掌握白僵菌的培育、菌株分离扶壮、接种孵化、僵蚕加工等技术,能精确定时让蚕僵化,僵化率达到99%以上。同时针对蚕用饲料配方进行反复调试,找到适合工厂化养殖白僵蚕的最佳处方和配比,真正实现“蚕桑分离”。
蒲秀刚带领研究团队刻苦钻研,先后获得白僵蚕养殖全产业链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相关文章2篇,备案企业标准4项。2020年,蒲秀刚提出的人工规模僵蚕养殖项目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21年,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两个组别的选拔赛,分获第一、二名。
技术指导惠及省内外蚕农
“一个人事业做得再好,如果不能带领家乡父老致富,也不算好。”蒲秀刚在白僵蚕养殖行业小有成就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带领其他蚕农共同走上致富路。
为带动更多传统蚕农改养白僵蚕,2013年,蒲秀刚联合其他蚕农成立南部县传弘蚕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又于2015年发起成立四川腾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白僵蚕养殖技术无偿提供给其他蚕农。
“传统丝蚕养殖周期长,而养殖白僵蚕每年可完成6至8季,经济效益更好。”南天洞村党支部书记张万强说,依托村里的蚕桑产业优势,蚕农以劳动力、桑树资源、资金等入股,共同发展白僵蚕养殖。白僵蚕工厂化养殖成为蚕农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创收的新增长点。
据了解,南天洞村因地制宜,栽植桑树300余亩。为扩大养殖规模,蒲秀刚又牵头在临近村、乡镇承包桑园1700余亩。“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吸引159名蚕农加入。”蒲秀刚说,目前一年产出白僵蚕约400吨,能卖出4000多万元。
“在蒲老师的指导下,去年靠养殖白僵蚕,我家增收10万元。”蚕农马天刚说。
“在蚕桑产业园务工每天有80至120元收入,加上蚕农养殖白僵蚕,收入可观。”蒲秀刚算了一笔账,通过务工工资、分红等,蚕农靠白僵蚕一项家庭年收入就能增加6000—8000元,部分蚕农增收甚至超过万元。
当前,蒲秀刚领办的白僵蚕养殖实验室为南充、广安、巴中、资阳、眉山等地及江西、广西、福建、贵州等省提供白僵菌种及白僵蚕养殖技术指导,每年养殖白僵蚕800—1000吨,市场价值过亿元。
远眺佛手中药材种植园。 6月24日,笔者在阆中市文成镇玉皇观村看到,该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佛手中药材种植园,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并延伸产业链发...
6月25日,笔者走进位于蓬安县河舒镇柳滩社区蔬菜种植基地的西红柿大棚,看到工人们穿梭于植株间,进行采摘、分拣、装箱工作(如图)。 今年西红柿长...
工人正在对有机蔬菜进行管护。 ●廖桂华文/图 近日,笔者走进西充县有机蔬菜高效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眼前一个个现代化有机蔬菜大棚整齐排列,...
杨洲在果园直播。夏雨婷摄 近日,南部县楠木镇花冠庙村的300多亩脆红李迎来盛果期,累累果实压弯枝头。丰收背后,藏着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共同书写的...
联系我们
电话:0817-2719266
传真:16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99号“恒河罗曼威森”11楼。
邮编:637000
邮箱:1103197942@qq.com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