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坝镇武胜村,飞手操作植保无人机给水稻喷药。
●周亮/文刘永红/图
盛夏的蓬安,骄阳似火,嘉陵江畔的沃野上绿浪翻滚。现代农业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近年来,蓬安县抢抓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机遇,探索推进“六个全域”综合性改革,实施“组织领航、头雁带动、人才下沉”三项工程,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组织领航立体网络筑强“项目部”
近日,笔者走进蓬安县河舒镇小板桥村,只见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碧浪翻滚,无人机低空掠过喷洒肥料,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滴灌。田间路上,头戴草帽的农技专家正与村民一起查看水稻长势,不远处,“党员助农小分队”的旗帜随风飘扬——这火热的场景,正是蓬安推进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缩影。
面对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蓬安县委深知,破局的关键在于以组织之力凝聚攻坚之势。
“六个全域”(即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产加销一体化、推广羊角嘴村发展模式、建设和美乡村)的蓝图一经擘画,全县各级党组织立即行动。县乡两级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迅速构建起“县级主管、乡镇主抓、村组(业主)主体”的三级责任链条,确保千斤重担人人挑。
组织网络向改革一线深度延伸,将战斗堡垒直接建在项目上:4个乡镇片区党委、28个村级片区党委星罗棋布,17个项目党支部在建设前沿拔地而起。在这张立体化的组织网络中,问题共商、难事共办、进度共促成为常态。一名项目党支部委员感慨:“组织嵌到项目里,难题解决就有了主心骨。片区党委一召集,几个村拧成一股绳。过去推不动的田块调整、水系改造等问题迎刃而解。”
当前正值仲夏时节,水稻分蘖、玉米拔节、大豆结荚的关键期与防汛备汛交织,一场服务保障夏季农业生产与防灾减灾的“战役”在蓬安全面打响。42支党员突击队的旗帜在田野上、沟渠旁高高飘扬。千余名农技骨干、党员志愿者响应号召,把办公室搬到了夏管一线。
在巨龙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收尾与排灌渠系联调现场,水利工程师张明海顶着烈日,反复调试新安装的智能排灌系统,确保汛期能排、旱时能灌。在锦屏镇连片的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农技员刘娟带领的“巾帼服务队”正穿梭田间,仔细查看稻飞虱、纹枯病的发生情况,指导农户精准施药、科学管田,确保今年水稻稳健生长。
“头雁”高飞乡土精英汇聚“攻坚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蓬安县将建强“头雁”队伍视为破题之钥,启动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打破地域、身份、行业藩篱,广纳贤才。
种粮大户王沅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凭借多年规模种植积累的经验和威望,他被推选进入村级班子。在“乡镇班子成员联系、村党组织书记帮带、村级岗位锻炼”的培养机制下,依托县委党校和田间实训基地,他系统学习了现代农业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防灾减灾知识。
如今,王沅已是村里的骨干力量,带领村民盘活土地资源,对接常丰农业公司开展订单种植“。现在正是水稻孕穗、玉米灌浆的关键期。带着大家一起干,搞好田间管理,年底才有好收成。”他说。
像王沅这样的“头雁”在蓬安并非个例。近年来,蓬安县创新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通过政策扶持、精准培养、实践锻炼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在选才上突出“广纳贤才”。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通过“能人荐才”“乡贤回引”“擂台比武”等方式,将120户种粮大户、32名退役军人、53名返乡大学生、280名优秀农民工纳入村级后备人才库。
在育才上注重“精准滴灌”。构建“理论+实践”培养体系,县委党校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县农业农村局组建“专家服务团”,乡镇建立“田间实训基地”。去年以来,该县开展智慧农业、农机操作等专题培训10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0余人次。
入夏以来,蓬安围绕夏季田管、防灾减灾、农机安全等主题,分类开展专题培训8期,覆盖900余人次。82名技术型后备人才被精准投放到农田灌区管护、防汛应急、绿色防控等关键岗位,成为“六个全域”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推动本地经营主体与四川乡发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人才下沉智慧甘泉浇灌“希望田”
清晨,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的“田间学校”里,省农科院专家吴德勇在讲授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30多位种植大户边听边记。“这种‘理论+实操’的培训每月都有,讲的都是马上能用上的技术。”学员唐小兵说,他去年学的秸秆还田技术,让稻田有机质含量得到提高。
人才兴则乡村兴。蓬安着力构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让智慧“活水”畅流阡陌之间。
6月30日,农技专家陈教授再次来到相如街道的果园。此时正值柑橘幼果膨大期和病虫害高发期,他重点指导果农老李进行夏季修剪,科学追肥和红蜘蛛、潜叶蛾的绿色防控。老李的果园管理越来越精细,柑橘品质连年提升,收购价也水涨船高。“以前果子好坏靠天。现在陈教授来了,啥时候施肥、打药、防虫,心里就有谱了!”老李逢人便夸。今年以来,这样的“科技到田”活动已开展50余次,惠及群众和业主1800余人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蓬安创新打造“田间学校”,让人才扎根泥土。该县依托粮油高产示范片、特色经作基地建成36所“田间学校”,开发针对性课程57门。“土专家”与高校教授同台授课,“师带徒”模式让7600余名农户和经营主体从“门外汉”成长为“田秀才”。
金溪镇村民小赵在“田间学校”系统学习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夏季管理技术后,科学进行中耕除草、追肥和病虫害防治,复合种植田块的作物长势明显优于传统地块,增收十分可观。他笑言:“这‘学校’没围墙,学问都在地里头,学了真管用!”
为解除人才后顾之忧,蓬安在21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开设人才服务专窗,配备350名服务专干,“一窗受理”“一件事一次办”等“微改革”让服务更暖心,仅今年上半年就高效办结各类农业人才服务事项150余件,让人才心无旁骛地投身田野,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蓬安大地。
在罗家镇泥巴寺村的观景台上,该村党支部书记陶丽娟指着脚下无垠的沃野感叹:“以前的地块碎得像豆腐块,农机都转不开身。现在你看,大型农机撒欢跑,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干农业了!”
如今的蓬安大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党建领航凝聚发展合力,人才引擎激活产业动能,创新驱动提升农业质效,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蓬安大地生动呈现。
游客们正在采摘李子。 眼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7月3日,营山县清水乡银鸽村万强脆李种植基地,140亩李子园迎来丰收,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甜蜜的...
营山县东升镇向坝村向日葵竞相绽放。 7月5日,记者在营山县东升镇向坝村看到,50万株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据了解,向坝村距营山...
工人将南瓜装车。黎涛摄 近段时间,位于顺庆区渔溪镇的菜粮现代农业园区内400亩南瓜成熟,田地里一派丰收景象。园区内,玉米+南瓜套种模式正以可观...
●周亮文/图 在蓬安县徐家镇月光坪村,每天上午11点半,驻村工作队队员龙夏都会准时出现在抖音直播间。这位主播还有一个身份驻村干部,也是一名有着...
联系我们
电话:0817-2719266
传真:16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99号“恒河罗曼威森”11楼。
邮编:637000
邮箱:1103197942@qq.com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