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农利用智能化轨道给桑设备喂蚕。
高坪区会龙镇引入智能化轨道给桑设备、小蚕共育智慧系统打造智慧蚕室,减少病菌感染、增加蚕房利用率。今年全镇预计养蚕超过2000张,蚕茧及僵蚕总产值超过600万元。
6月24日,在高坪区会龙镇老场垭村的养蚕基地,一株株桑树枝繁叶茂,染绿了山头。蚕农们穿梭林间采摘桑叶,为蚕宝宝精心准备“伙食”。
跟随蚕桑基地管理员张耀平的步伐,笔者走进宽敞透亮的大蚕房,只见蚕宝宝被喂养在地面上,半空中,智能化轨道给桑设备引人注目。张耀平熟练地把桑叶放上喂蚕平台,启动开关,平台缓缓前进,桑叶匀速洒下。大蚕啃食桑叶的“沙沙”声随之响起。
“以前在蚕台上养蚕,给叶、撒石灰、扩座、捡除弱小蚕都不方便。今年在专家建议下,我们首次引入地场轨道式养蚕设备,能减少病菌感染、增加蚕房利用率。预计今年整个基地可养8-10批蚕,比去年至少增加2批,每一批产值能达到30万元。”张耀平说。
在一旁的智慧育蚕室,老场垭村村民满素琼正在高坪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吴红云的指导下喂养二龄蚕。从如何设置蚕房智能控温系统,实现自动温度调节,到如何科学选桑、合理喂蚕,满素琼介绍,在小蚕共育智慧系统的帮助下,养蚕的活儿更轻松了。“在空调房里喂蚕,平均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
“蚕茧和僵蚕经济价值高。养蚕最大的好处是,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吴红云是蚕桑养殖专家,她介绍,近年来,依托当地蚕桑产业优势,会龙镇注重科学技术引进和养蚕设备更新。一批见效快、适应性强的蚕桑种养技术,如成片桑树病虫害防治、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送课上门”,加之智能化轨道给桑设备、小蚕共育智慧系统的引入,养蚕方式从原来的蚕台式变为现在的地场轨道式。传统蚕桑产业走上了稳产高产发展道路,为企业及蚕农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会龙镇坚持集约化代管、科学化养殖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建成粮经复合现代蚕桑基地5000余亩,带动硝厂村、石门楼村、老场垭村等5个村4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刘维文/图)
工人管护番茄苗。西充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日,笔者来到西充县义兴镇殿子山村,只见四川菁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标准化大棚蔬菜育苗基地里,一片片绿意映...
营山发展(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下属企业深入双马村现场采购农产品。 感谢你们,一直这么用心帮助我们,让我家的瓜果蔬菜卖出了好价钱!11月...
工人在产业园采摘柠檬。 霜降节气后,柠檬也到了成熟的时节。近日,笔者走进嘉陵区金凤镇滑石滩村,绿油油的枝条上硕果累累,200余名工人来往穿梭,...
在蓬安县锦屏镇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村民进行萝卜幼苗破膜露苗作业。 秋高气爽好时节,田间地头种菜忙。眼下,正值秋耕秋种的关键时期,走进蓬安...
联系我们
电话:0817-2719266
传真:16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99号“恒河罗曼威森”11楼。
邮编:637000
邮箱:1103197942@qq.com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