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8 08:47 浏览次数:
位于蓬安县河舒镇柳滩社区的西红柿大棚。
●卢映宇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伍罗文博文/图
今年3月,蓬安县河舒镇柳滩社区50余亩西红柿通过推广试验双杆整枝技术,加装绿色防控系统,探索西红柿种植新模式,为西红柿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今,该基地的西红柿已进入收获季,每天约有2500公斤西红柿从这里发出,被端上各地的餐桌。
发展蔬菜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蓬安县全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将新品种引进与新技术推广作为农业发展核心,推动蔬菜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迈进,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双杆整枝与绿色防控:番茄丰收的“秘密武器”
盛夏时节,走进河舒镇柳滩社区的西红柿大棚,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红彤彤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红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微风拂过,西红柿轻轻摇曳,空气中弥漫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穿梭于植株间,动作娴熟地进行采摘、分拣、装箱工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番茄的长势喜人,挂果率远超预期,糖度适中,口感沙甜,一经上市便在市场上收获广泛好评。”蓬安县浩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大贵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如今,西红柿已进入集中上市的黄金时期,亩产能达到0.7万公斤,每日采摘量稳定在2500公斤左右。这些西红柿不仅畅销本地商超和批发市场,还通过便捷的物流网络运往周边城市,成为各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西红柿丰收的背后,是今年3月推广试验的双杆整枝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大贵详细地向记者阐述了这项技术的优势:采用双杆整枝,第一节约种苗成本,单杆整枝一亩要栽2000株,双杆整枝栽1000株就够了;其次,由于种苗在苗期就栽得比较稀,通透光好,大大减少了西红柿病虫害的发生。由于光照充足,西红柿产量自然就提升,至少能提升30%以上。
除了双杆整枝技术,该基地还积极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为西红柿的生长保驾护航。在每个大棚里,都悬挂着性诱装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装置,却发挥着大作用。它们能够吸引诱捕害虫当中的雄虫,通过更换诱芯的方式,还能防控其他类别的害虫,从而有效减少农药打药次数,为西红柿的生长营造最佳环境,保障了果实的卓越品质和稳定产量。
“每个大棚里面安装的性诱装置,成本低,只诱捕害虫,而且无农药残留、持效期长,一次安装可维持1至3个月。”蓬安县果蔬技术指导站负责人周绕红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正在大力推广这项技术,希望让更多的蔬菜种植户受益。
新品种引进与模式创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近年来,蓬安县始终将新品种引进与新技术推广作为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农业部门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精心筛选出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种,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引进高产蔬菜品种,推广水旱轮作等高效生产模式1.2万亩,确保了二季度全县蔬菜单产增幅达10%以上。”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蓬安县积极探索创新种植模式,围绕新品种特性,推广了番茄-丝瓜、叶菜-苦瓜轮作模式,辣椒-苦瓜套作模式等。
“这些创新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番茄-丝瓜轮作模式为例,在番茄收获后,及时种植丝瓜。番茄和丝瓜的生长周期和需求有所不同,轮作可以有效避免土壤养分的单一消耗,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不同蔬菜的搭配种植,还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生存和繁衍,进一步减少农药的使用。
除了种植模式的创新,蓬安县还配套推广了喷灌滴灌等技术。
“喷灌滴灌技术可以根据蔬菜的生长需求,精准地控制水量和施肥量,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和肥料的流失。同时,这种灌溉方式还能保持土壤的疏松和透气性,有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更推动了蓬安蔬菜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迈进。如今,蓬安的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种植蔬菜走上了致富路。